搜尋此網誌

2009年11月2日

MFI 『熔融指數』



MFI: Melt Flow Index
MI: Melt Index
MFR: Melt Flow Rate

『熔融指數』又稱『熔体指數』是指在一定的荷種(Kg)及溫度(°C)下,10分鐘所流出的融膠重量(克數)。MI值越大,表示塑膠的流動性越佳;反之,則流動性越差。

MI的量測一般是根據 ASTM D1238 所規範的方法測得。它的原理是將塑膠或樹脂放入一固定內直徑的金屬套筒中,並加熱使塑膠或樹脂溶化後,再給予一定的荷重於活塞上,利用活塞上的重量將已熔融的塑膠從一小孔中押擠出來,並計算其押擠出來的塑膠重量。這種測定方式,因為對同一材料而言,其套桶的內直徑、荷重、及溫度皆固定,所以除了可以測試MI之外,還可以用來順便測定熔融密度、黏度、剪切速率、剪切應力...等。


MI值越大,代表該塑膠的"黏度越小"及"分子的重量越小"。在實際的運用上,MI值可以用做進料檢驗以及加工過程中產品品質之檢查;也可用來檢查塑膠射出時是否摻有二次料(re-grinding)的參考;可用來解釋塑膠注塑/射出(Injection)前後的降解現象。

我們可以想像塑膠是由很多長串的分子鏈結糾結而成,當分子鏈越長時,表示它互相糾結的程度就越利害,也就越牢靠,塑膠熔融後的流動速度就會越慢;當塑膠被加溫後經過注塑機時,會被機器中的螺旋桿打斷其分子鏈結,所以成型後的塑膠如果再拿去做一次MI時,其MI通常會比成型前要高大約20~30%(視成型條件而定),這也說明了為什麼一般染過色的塑膠粒,其MI值會比未染色的塑膠粒要高一些,塑膠粒廠自行的染色例外,因為其生產塑膠粒時就已經染好顏色了,沒有重新熔融的問題。

如果是參雜有二次料的塑膠成型後拿去做 MI,其 MI 通常會比成型前的塑膠粒要高大約50%以上(視成型條件而定)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